近段時間,圍繞中國工程院院士朱有勇研發(fā)推廣的“水稻上山”技術相關話題引發(fā)熱議。有人認為這是大好事,也有人質疑山上種水稻不切實際,還有毀林造田的嫌疑。事實究竟怎樣?記者采訪了有關專家。
全國農業(yè)技術推廣服務中心負責人介紹,朱有勇院士所說的“水稻上山”,實際上是一種雜交稻雨養(yǎng)旱種的栽培技術,就是把“山下水田”的雜交稻品種引到“山上旱地”種植,像種玉米一樣種水稻,不用泡田,不用育秧插秧,也基本不用澆水灌溉,還能有較好的產量,被當地農民形象地稱為“水稻上山”。這些田本來就有,不存在網民質疑的開山造田、毀林造田等情況,也不會破壞生態(tài)。不過,這種栽培模式有一定的條件限制,主要適合云南海拔1700米以下、降雨量1200毫米以上雨熱資源豐富的山區(qū)旱地,并不是什么地方都能推廣。
朱有勇院士團隊在當地示范推廣雜交稻旱種技術,2022年推廣了53.12萬畝,水稻平均畝產350至400公斤,比山下水田低100公斤左右,但比種玉米產量高、效益好。
“朱有勇院士介紹的最高畝產788公斤,是在0.52畝小面積上多施了一次肥、多澆了兩次水的條件下取得的,是專家攻關田產量,不是農戶大田產量。這種小面積攻關對探索本地區(qū)水稻旱種模式具有積極意義,為篩選品種、集成技術探索了出路,對完善技術體系提供了理論和實踐支撐?!比珖r業(yè)技術推廣服務中心負責人說,我國常年水稻種植面積為4.5億畝左右,平原稻田占近60%,丘陵稻田占25%左右,山地稻田約占15%且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區(qū),貴州、云南兩省面積最大,占四成以上。為了保障口糧,歷史上很多丘陵山地能種的都種上了,例如,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云南紅河哈尼梯田,就是立足當地獨特地理氣候條件創(chuàng)造的農耕文明奇觀。這也是由我們國家資源條件決定的。
據全國農業(yè)技術推廣服務中心調查,由于多方面原因,山地水稻的產量一般比平原和丘陵地區(qū)要低一些,平均畝產350公斤左右,比平原地區(qū)低近200公斤,比丘陵地區(qū)低100公斤左右。因此,下一步工作努力的方向是通過選育適宜品種,改善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條件,提高山地水稻單產水平。
針對有網友質疑在丘陵山區(qū)搞高標準農田建設費錢費力還不討好,實際情況究竟如何?農業(yè)農村部耕地質量監(jiān)測保護中心負責人說,在丘陵山區(qū)對符合條件的耕地建設高標準農田,是由現實國情農情決定的,也是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報告中“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”這一要求的實際舉措。國土“三調”顯示,全國位于6度以上坡度的耕地約4.4億畝,占全國耕地總面積的22.74%?,F階段要保障國家糧食安全,這些地不僅要種上,還必須要種好,這就需要通過把斜坡耕地改造成水平梯田,配套水利設施等措施,提高產能。
專家表示,國家對在坡耕地上建設高標準農田有明確的標準和規(guī)定,要求因地制宜規(guī)范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。比如,要充分考慮地質地貌、水資源、氣象條件等,不同條件的地區(qū)有不同的建設要求和標準,像雨水多的地方要采取建護坡、田坎等農田防護措施,避免產生塌方和泥石流。建設選址要合理,禁止在25度以上坡地開墾、生態(tài)紅線區(qū)域內建設高標準農田,特別是不得借高標準農田建設之名,在不具備條件的地方墾山、開荒。
農業(yè)農村部耕地質量監(jiān)測保護中心負責人表示,網上流傳一些在山體上修建梯田的圖片、視頻,將其與“水稻上山”、高標準農田建設相關聯,經核實,多為張冠李戴、移花接木。比如,流傳最廣的一張圖片實際上是2018年云南某地的土地整治項目施工場景,不是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;還有農田被暴雨沖毀的圖片,也與在山上種水稻無關?!拔覀兠磕甓紝r業(yè)防汛排澇作出部署安排,指導受災地區(qū)及時修復水毀農田,恢復農業(yè)生產,能搶一畝是一畝,能搶一季是一季?!痹撠撠熑苏f。(經濟日報記者 喬金亮)
相關稿件